財富自由想必是很多人嚮往的一件事,但成為有錢人的條件除了學會投資理財,心態上也要有所調整,就有作家以「錢意識」為名,推出了一本探討有錢人與窮人間的思想差異。今天帶大家來看看有錢人的思維,一起來看看自己有沒有陷入哪些迷思吧!
1、借錢
在有錢人的觀點中,借錢是一種賺錢的方式,透過借錢可以進行投資,進而激發出賺錢的潛能。有不少有錢人的身家大半都是透過借錢而來的,但也不是鼓吹大家去借錢,借錢懂得運用,才是向有錢人邁進的關鍵。
而在窮人的眼裡,借錢相當於欠債,背負債款反而會讓壓力變大,因此有能力就一次付清,不做分期或是抵押貸款,但其實貨幣通膨的情形會造成貶值,所以貸款長時間來看是划算的。
2、花錢
有錢人認為每次的花錢都是一次變向的投資,很捨得花錢,並且若是多花一些錢能夠節省時間和精力,那有何不可?但凡是錢能解決的問題就不是問題。
窮人就不一樣了,能不花就不花,能省則省。舉凡各種特價活動,或是花費勞力能少花一些錢的,都會毫不猶豫地選擇省下來。
像是捷運與計程車,如果偶爾搭一次,有錢人的思維可能會選擇計程車,畢竟能夠省下一些時間去做其他事,窮人的思維則是寧願早起或走很遠,也要選擇較省的捷運。
3、存錢
有錢人不會將自己的金錢死守著,因為銀行利息太低了,所以他們通常會選擇投資,用錢滾錢。並且認為孩子需要靠自己的努力賺錢,留下積蓄給後代不是必須的。
窮人則是有錢就往銀行裡存,看著存摺上的數字增加他們的心裡更為踏實,而且認為銀行風險低,利息能夠加減賺,更有安全感。他們也會盡量替自己的孩子規劃資金,也有可能是自己靠省省出來的,更會教導孩子一定要存錢的觀念。
兩者的差別可謂是一代傳一代。
4、賺錢
有錢人在面對眼前的利益時通常不會輕易動搖。有一個著名的棉花糖實驗就跟這個概念有點類似,實驗人員將孩子分別帶到一個房間,給他們一顆棉花糖,並告訴他們如果10分鐘後沒有把糖吃掉,就會給他們第二顆糖。實驗完成後持續追蹤40年,發現那些沒吃掉糖的孩子普遍都比吃掉糖的孩子更為成功。
他們在面對阻礙時也都能堅持住,並且不吝於踏出大膽的一步,他們也能夠在不同的面向看到商機,認為各個領域都是存在潛力的。
窮人則是通常指看到表面,就像吃了糖的那些孩子,看到哪裡有利益就一窩蜂湧上,或是哪隻股票有人賺錢了就傻傻跟著購買,甚至有些人認為自己一輩子就是沒有天賦,甘於平凡,即便選擇自己不喜歡、不適合的工作,也要硬著頭皮繼續做下去。
5、財富自由前需捨得對自己好
有錢人捨得投資自己,該犒賞自己的時候絕對不會手軟。當然這不等於揮霍無度,是讓自己有良好的生活品質及正向的心理,才能夠有心思去投資,甚至是照顧身旁的家人。
窮人思維裡,賺的錢要花在孩子、家人身上,自己都捨不得買任何想要的東西,這其實久了會讓自己過於壓抑,更難有心思去拓及其他人的想法。
「你若是不懂得為自己花錢的人,自然也不會真正懂得如何為他人花錢。你確實是把一張張的鈔票都花出去了,但最後卻發現那些錢根本就沒有花在重點上;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認為自己也投資了,結果卻始終不盡人意。」
這是書中作者的一段話,也是希望大家可以由此反思,並維持正向的能量,感染周遭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