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出社會的新鮮人大部分都沒有什麼存款,能進行的投資項目也很有限,通常儲蓄險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儲蓄險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只要是以「儲蓄」或「資產增值」為主要目的,那就可以被稱為儲蓄險。目前的儲蓄險大多以「生死合險」為主,意指生存時給付生存金或期滿金,死亡時給付身故金。儲蓄險類型眾多,除了「固定利率」的增額型及還本型,也有反應投資績效的「利率變動型」保單。按幣別區分的話還有台幣及各種外幣保單。
美元保單之所以會紅,在於前陣子美元幣值大跌,買入美金投資儲蓄險變成一個很划算的交易,也讓不少有跟上這波風潮的人爽領一波。而且美元保單不僅利率較台幣保單優惠,更有保本、身故保障等優點,無論是拿來準備教育基金,或是規劃退休金都很合適。
有人分享他在20歲就規劃了第一張儲蓄險,年輕時薪水不高,一個月約繳納5,000元保費,累積10年就有60萬元基金了,且每年還能領利息3萬元,直到現在41歲還在領。後來又陸續規劃多張儲蓄險,開心地看保單一直增值,如今已累積到一百多萬元資產。
美元保單雖然看起來划算,但實際上也隱藏了一些風險在裡面,常常被不少人忽略。在購買時下面這幾點就需要特別注意:
匯差風險
外幣保單是以該幣別計算投資金額與回饋,因此匯差問題非常需要關注,包含投資時的匯率如何、未來有沒有可能漲或跌,這些都是需要事先做功課的,如果沒有注意好的話,在美金升值時買入保單,貶值時換回台幣,那就有可能得不償失了。
如果是有想要投資美元保單的朋友,建議可以先開設外幣帳戶,因為我們在繳費時使用的幣值是美金,有外幣帳戶也可以在美金貶值時先多買一些起來存著,還可以順便領銀行的利息。
解約風險
儲蓄險的合約具有約束力,可以讓保戶定期繳費,進而達到強迫的功效,但是這個優點的反面就是資金運用不靈活,意外隨時都可能來,如果今天真的不幸需要錢來周轉,本身卻又沒有存款的話,很可能就會面臨繳費中斷的風險,原先已繳納的保費有可能會因為違約遭到沒收,雖然部分保單可辦理減額繳清,但還是有其門檻,若是已繳費金額未達最低保額將無法辦理,而相對定存與儲蓄險的利率差不太多,更可以在需要資金時中斷,隨時拿出來周轉,頂多只是損失一些利息。
而要避免這種情況,良好地規劃自身收入與投資金額比例就很重要。有專家提出「631存錢法則」,也就是將每月收入分成三份,其中六成作為日常生活所需,三成拿來進行投資理財,剩的一成則是不做規劃,存起來當成緊急預備金,以便不時之需。
通貨膨脹風險
通常儲蓄險屬於長期投資的一種,但是通膨會導致相同的錢,在一段時間後的購買力下降,近十年台灣的平均通膨率約為0.96%,也就是明年的100元可能只能買到今年花96元就能買到的東西,所以在投資前務必也要先把通膨的比例算進去,否則很可能已整體來看反而是虧錢的。平均來說如果IRR(年化報酬率)低於0.5%,就代表這筆投資幾乎不賺,所以在購買前要記得先行計算保單的IRR,更要觀察通貨膨脹的走向和趨勢。
雖然有些保單看起來誘人,但還是要在適合的時間買入適合的保單,不要因為別人說這張很賺錢就盲目地購買,或是忘了考慮自己的經濟狀況,類似的商品會推陳出新,千萬不要有這次沒買沒了就虧了的想法,否則不只繳得不開心,更可能讓自己的生活品質壓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