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該買儲蓄險嗎?最完整的儲蓄險利率懶人包

你是否常常聽到人家介紹這樣一張保單,告訴你只要存錢進去就可以獲得高額利息? 或是你的保險專員告訴你,現在美金低點要你多買幾張進場呢? 本文將帶你掀開儲蓄險利率的神秘面紗,究竟它是如何計算、你又適不適合簽下去呢?想知道的話就繼續看下去吧! 儲蓄險是什麼? 正如其名,儲蓄險屬於保險的一種。它的基本概念是要你每月、每年繳一筆固定金額給保險公司,等到期滿後再將本金及利息一次或分次退還給你,有些保單甚至會附加一些意外事件的額外賠償,可以把它想成是一種利息較高、擁有更多功能的定存。   但為什麼儲蓄險利率會比定存高呢? 這是因為保險公司會將被保險者的保費用於投資,投資收入一部分用於負擔保費成本,多餘的部分就會當作利息回饋於受保人身上。 而我們常看到的儲蓄險利率又分為以下三種:   1、預定利率:保險公司預計的投資報酬率 這一類型的利率通常見於「固定利率型」的保單。 保險公司在進行資金運用肯定會觀察市場走勢,確定這筆投資能賺到錢後才會開保單販售。 這時,他們對於這筆投資肯定都有預計的投資報酬率,而這就是該張保單的「預訂利率」。 預定利率越高,等於保險公司有信心可以用越少的錢收入更大筆的金額,所以保費就越低;而預定利率越低,則代表這筆投資的報酬率比較差,所以保費相對會較高。 但通常保單的保費都會包含一些成本(人事支出、營業費用、手續費等),所以預定利率並不等於實際投保的利率。 若保險員用預定利率很高的理由推銷一張保單,那消費者勢必要好好確認實際的收益在哪裡。     2、宣告利率:保險公司實際的投資報酬率 這一類型的利率通常見於「利率變動型」的保單。 保險公司在將保費收益的資金運用後,扣除保費成本,會在每年或每月宣告一次利率,此利率可用於計算消費者實際能獲取的回饋金或保價金等。 宣告利率越高,就代表該張保單的價值越高。不過宣告利率畢竟是根據實際收益而定,代表他是變動的,所以此時這張保單的宣告利率好,未來不一定也是這麼好。     3、內部報酬率(IRR):可視為年化報酬率 可透過保單上的實際收益金額做計算。IRR公式較為複雜,能以EXCEL函數「IRR()」運算, 或是以「年化報酬率=(本利總和/本金)^(1/年數) - 1」來代為計算。 購買儲蓄險時,一定要比較各家的IRR,因為比起預定利率跟宣告利率,這是更直接可以確定實際收益的一個數值。 為了避免被保險業務員牽著鼻子走,你更應該學會計算IRR! 結語 分析完以上幾種儲蓄險常見的利率,不知你是否有對這類型的保單稍微了解一些了呢? 值得注意的是,預定利率和宣告利率都不等於實際利率,頂多作為參考,只有IRR才是我們在保單比較上所需要注意的關鍵數據。 不過既然它的普遍利率都比定存高,勢必會存在一些定存沒有的缺點(資金無法中途動用、必須準時繳費等),但也很適合比較保守、有閒置資金,或是想要強迫儲蓄的人購買。 不同的理財方式適合不一樣的人,如果你不想或不敢自己動手投資,不如就買張儲蓄險,交給保險公司的人替你操刀吧! 而關於儲蓄險的優勢可以參考這篇文章。 但別忘記依舊要睜大眼睛看清楚,比較好各家的利率與附加價值,才能選到最適合自己的保單。

為甚麼投資理財很重要?年輕人到底該不該理財|及時行樂的陷阱

你是不是也曾遇過以下這些人呢? 雖然月薪不到30K,但每年都拿著最新的iPhone。 每個月都月光,但是每天總是拿著一杯星巴克,全身上下都是名牌。 看到喜歡的東西就刷卡購買,但是信用卡卡費總是繳最低應繳金額。 根據勞動部公布的職場新鮮人薪資水準統計,2021年畢業生初任人員平均起薪3.2萬元,以製造業3.7萬元最高。 且從整體而言,僅有7成5的初任人員薪資高於基本工資2.4萬元(2021年基本工資),年輕人普遍低薪已是不爭的事實。 於是在這個低薪、高房價的社會中,信奉「及時行樂」理念的年輕人有越來越多的趨勢,他們高喊著「存不了乾脆花光」或是「花錢買快樂」的口號,過著過一天是一天的生活。 周末與朋友享受美食是許多年輕人的小確幸。   「及時行樂有什麼不對?為什麼要投資理財?」 也許有人會想這麼反駁,但是從2020年開始到2022年將近尾聲,你是否也有感覺到哪裡變得不一樣了? 從前打開外送平台可以輕鬆點,現在是不是開始會有點猶豫,或是乾脆自己出門外帶? 或是以前吃麵攤可以叫點小菜加滷蛋,現在是不是開始會有點縮手? 這就是投資理財很重要的第一個原因:「對抗通貨膨脹」。 通貨膨脹使物價逐年上漲。   隨著大環境的改變,你的資產的購買力也正在變化。 根據中華經濟研究院最新估測,2022年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即一般所稱的通膨率預估值約為3.11%,創下新高,同時也意味著錢變得更薄了,同樣的錢能購買的東西變的更少了。 也就是說,如果僅僅是放著錢不做任何投資理財,它的價值也會因為通膨而減少。 或許你也有疑問,2022年的通膨率創下新高,就表示這是較為極端的情況,但即使是2000年至2021年的CPI皆在1%上下(僅有2005年在2.31%,2008年在3.52%),每年都在推高的物價仍在慢慢削弱資產的購買力。 然後,在「萬物皆漲,只有薪水不漲」的情況下,漸漸地沒有能力去做想做的事,從買屋變成租屋,買車變成搭捷運、騎共享機車,從出國變成看Youtuber的Vlog…。 共享單車是許多人節省交通費的選擇之一。   如果看完第一個「為什麼投資理財很重要的原因」後,你評估自己的薪資漲幅可以完全吃掉通膨的漲幅,通膨對你一點影響都沒有,那麼也許你可以看看投資理財很重要的第二個原因:「因應突發狀況」。 人生總有意外。 就像俗話說「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生活中往往會出現不在計畫裡的突發狀況,像是因為受傷而無法工作、年老的雙親出現病痛、心愛的寵物生了場大病…等情況。 一時間要支付這些無法預料的龐大支出,如果平時有在投資累積資產的話就能發揮作用,穩穩地度過難關,但是平時沒有準備的話,隨著原本的資產被通膨慢慢地侵蝕掉,這些緊急的鉅額支出就會是最致命的一擊。   時常聽到有年輕人說「我月薪才不到35K,沒有錢投資啦!」,但是,年輕人最大的優勢就是擁有時間,因為投資的本質就是越早開始越好。 年輕就是本錢。 舉例來說,假設投資報酬率為5%,在20歲時開始投資並且每年投入6萬(每月5千),接著投入10年後不再繼續投入,放置20年後(50歲)會有226萬元。 但如果30歲才開始投資,即使同樣每年投入6萬且持續投入20年(50歲),也僅有214萬元。 也就是說,越晚開始投資就越需要投入更多資金才能達到相同結果,所以年輕真的就是本錢,越早開始投資理財就是獲利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