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聯準會(Fed)於9月21日再次宣布升息三碼,帶動美元又一次強勢狂飆,於是想投資的你是否覺得同樣名為「美元保單」的商品是個不錯的選擇呢?
再加上金管會主委表示2023年美元保單責任準備金利率會調升,保費可望比今年更便宜,是否又是錦上添花呢?
究竟什麼是美元保單,什麼人適合購買,購買時又有什麼需要注意的呢?

什麼是美元保單
美元保單顧名思義就是由美元計價、支付的保單,其實跟新台幣的保單商品相似,兩者都會提供保障,只是繳費時要直接換成美元,所以購買美元保單的人需要更注意「匯差」的存在。

美元保單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滿足多元資產配置,規劃在國外置產或養老,或是要準備子女出國教育金等這些需求的人,所以在確認美元保單是否符合你的需求後,以下8大要點也要注意喔!
美元保單不可不知的8大要點
1. 匯率風險
美元保單最主要的風險就是「匯率」,因為從繳交保費到請領給付一律都是以美元支付,所以假設購買了10萬美元的保額,簽約時匯率是1美元兌新台幣31元,但領取給付時為1美元兌新台幣27元,也就是簽約當時可以兌換新台幣310萬元,可是領取時只能兌換新台幣270萬元,會出現40萬元的匯損。

2. 不能更換幣別的風險
美元保單在投保的期間內無法變更簽約時約定的計價幣別,也就是說,如果在保單到期領回保險金時遇到美元轉弱,新台幣走強,除非你願意認賠殺出換回新台幣,否則只能盼望美元重返榮耀的那一天。
3. 流動性風險
美元保單與新台幣保單相同,可以選擇「躉繳(一次付清)」或是「期繳」。如果選擇的是「躉繳型」的保單,意味著一次把大量資產託付給保險公司,假使遇到沒有妥善配置好現金流的情況,在突然面臨緊急資金需求時就很容易出現必須中途解約的窘境,甚至還會虧損本金。

4. 通貨膨脹的風險
通貨膨脹是大家都熟知但在投資理財時卻時常忽略的存在,隨著每年估算約1%∼2%的通貨膨脹率,保單期滿領回的保險金的購買力也會因而減損。
5. 是否有能力持續繳交保費
在市面上的美元保單大多是6年期起跳,因此一定要衡量自己的財務狀況,確保每年都能繳交保費,否則因為無法繳交保費而被迫解約就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6. 美元保單是一種保險,不會有超高的報酬率
大多人是藉由業務員的推薦而認識美元保單,因為美元保單的預定利率遠比新台幣定存利率高出許多,但其實預定利率指的是保戶所繳交的保費在保險公司運用之後可以得到的投資報酬率,然後再依此計算出保戶應繳的保費,而且由於預定利率是固定的,不論將來公司實際投資報酬率是多少都不會因此改變。
7. 將來有美元的需求
如同文章一開始提到的,美元保單的目的主要是滿足多元資產配置,規劃在國外置產或養老,或是要準備子女出國教育金等這些需求的人,因此如果不是手上原本就持有美元的人,在繳付保費的時候就必須持續地兌換美元,將增加許多的換匯手續費、匯差等交易成本以及時間支出。

8. 不被「保單即將停售,不買可惜」的理由所蒙蔽
就像要購買其他的金融商品一樣,必須了解自己和家庭的財務規劃,如果因為擔心再也買不到而貿然買了不適合的商品,原本想買個保障卻讓自己的資產左支右絀,豈不是得不償失。
了解了以上不可不知的8大要點後,有美元保單需求的人是否覺得可望調降保費的2023年是個不錯的購買時點呢?
但是還是要再次提醒,美元保單需要持有一定的時間,不同於買賣外匯看到美元升值時可以馬上賣掉賺取匯差,所以確認自己的需求以及資產規劃後再購入才是投資理財的最佳方式。
參考資料:梁亦鴻(2022)《3天搞懂保險規劃:精打細算、轉移風險,迎接美滿無憂的人生!》寶鼎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