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剛出社會、正打算加入投資人的行列為未來多做筆打算,但身為投資界的新手,總是擔心經濟能力是否能以負擔,期待又怕受傷害,風險、積蓄總是縈繞心頭。
股票、定存、基金到底該怎麼選?透過這篇文章簡單明瞭的一探究竟──如何破解「理財小白心魔」。
資金少、該投多少
正準備涉足投資活動時,最常見的問題便是:覺得「資金不夠」,又或者說是覺得「不知道該投入多少成本」。
雖然惱人,但有著這樣的危機意識便是你重要的第一步。要破解這樣的問題便要謹記著四項基本觀念並了解自身實力:
- 現金流
- 儲蓄率
- 緊急預備金
- 財務自由度
現金流
現金流量(Cash Flow)是現代理財學中最重要卻簡單的一個概念,即是「一特定時間以內,為了達到特定的目的而發生的資金流入和資金流出。」
「只要先將每個月的收入與支出確實記帳,重新了解錢是否花在該花的地方、有什麼地方可以節省,如此一來就這樣可以找到漏洞,了解自己的現金流。」(引用自CFP國際認證理財規劃顧問廖一聰)
理財實做的第一步,便是在維持一定的生活水準之下控制支出。第二步即是創造收益,套句俗話:「錢並不是省,而是賺出來的」
透過提升專業水準、身兼多職……等方式快速增加收入,增加足以負擔基本需求外的資產再來做為投資的本金。
儲蓄率
儲蓄率指的是在一定時期內個人儲蓄金額佔收入金額的比率,例如:
每個月存入的金額÷每個月的收入=月儲蓄率
以標準來看,單身者的儲蓄率應該要有30%以上,家庭儲蓄率也最好在20%-30%之間,以此為基準可以判斷自己的消費是否超支。
然而,繞回源頭還是必須回到同樣的一個觀念:「錢並不是省,而是賺出來的」。儲蓄所累積下來的財富不是為了存在銀行,幻想著慢慢積累有一天能買下千萬豪宅,所謂的儲蓄是為了創造持續且穩定的收入與現金流。
緊急預備金
計畫是累積財富的根本,但是計畫永遠趕不上變化,真正的收支絕不會老老實實按照原本規劃的樣子。失業、留職停薪、意外發生的時候,車貸、學貸甚至是健身房會籍都可能從原本正常的日常生活變成令人苦惱不堪的生活壓力。
因此,無論是什麼形式,銀行存款、低波動股票、基金或是保單,只要能及時變現以備不時之需,都能作為緊急預備金,讓生活多一份保障。
財務自由度
「財務自由度」=(目前淨資產×投資報酬率)÷ 目前的年支出
舉例來說,如果今天你的平均月支出為36000$,而過去所投資的項目諸如股票、基金……等等能夠帶來確切的的月收益18000$,18000÷36000=50%,那麼你的財務自由度便是50%。
一個值得參考的基準是,如果你所投資理財的利息或股利……等等,可以讓個人的財務自由度達到50%以上,便是相一個相當順利的成果。
然而有兩個重要的觀念:
- 「本小利大,利不大」:當所投入的本金只有1萬元,即便報酬率高達20%,獲利也僅僅只有2千元
- 「本大利小、利不小」:即使本金有1000萬之多,當投資報酬率僅只達1%,一年賺進的利息也只有10萬。
大多數人都渴望財富自由,談到投資理財紙上談兵大家都會,但沒有一個公式適合所有人,環境跟遭遇各有不同,各行各業也各有不同的性質,開源節流是基本觀念,穩扎穩打並充實自身實力才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