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資男:「想投資卻又覺得薪水少,光是生活就不夠了…。」 小資女:「有努力嘗試過要存錢,卻總是不小心就花掉了…。」 以上這些困擾的心聲你也有過嗎? 是不是雖然心裡想說要提早退休就必須理財,但是又苦於不知道從何下手呢? 千萬不要感到氣餒,其實投資理財不需要很多錢就可以做到,也不等於就要縮衣節食,重要的是如何把有限的收入做最佳分配,並且創造出最好的結果。 以下的內容將介紹2種適合新手入門的小資理財法,來看看哪種最適合自己吧! 523收支分配法 將每月的收入劃分成50%用於必要開銷,20%用於投資理財,而剩餘的30%則用於其他的非必要支出。 必要開銷 50% 這部分指的是三餐、房租、水電費、電信費、通勤的交通費以及每個月一定要繳納的項目,必須先確保最基本的生活得以維持,接著再來規劃其他的資金運用。 投資理財 20% 這部分的資金全部都要用來做儲蓄與投資相關的理財,禁止用在消費以及其他用途上,千萬不要不小心就花掉了喔! 非必須支出 30% 可以將這部分再區分為「緩衝基金」與「享樂金」,舉例來說,剛開始理財的人難免會有預算抓不準、透支的情況發生,此時緩衝基金就派上用場了。 不過等到之後不再有這個情形出現時,就可以把這部分轉為其他用途喔。 而享樂金就是拿來花的!不論是要旅遊、吃大餐、買想要但不需要的東西都可以,因為只存錢不花是會讓心靈生病的,休息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除了523這種分配以外,另外也有一個631理財法,就是將收入劃分為60%的生活支出,30%的投資理財,以及10%的緊急預備金。 兩者大方向的概念很相似,你可以依照比較喜歡哪種分配比例來選擇要使用哪一種理財方法。 333理財法 接下來介紹的是很多人推崇的理財方法,它的方式很簡單,就是將月收入直接分成3等份,用途分別是:生活支出、投資理財、長期儲蓄。 但如果你想要某一份是偏低或偏高也是沒有問題的,都可以依照自己的考量去分配。 不過,因為許多剛出社會的新鮮人月收入可能只有3.2萬元(根據勞動部公布的2021年職場新鮮人薪資水準統計),如果採用以下的這個方法可能會在生活花費的部分感到有壓力,這時不妨先採用上面提過的523理財法喔。 生活支出 33% 一樣是包含了每個月的所有日常開銷,但因為只有1/3的比例,生活可能會比較緊繃。不過,如果可以的話還是盡量減少開銷,這樣才能累積資產。 投資理財 33% 只要是有增值可能的投資工具都可以算在這一部分,像是股票、基金、投資型保險等等,或是上課進修(投資自己的未來)也都可以計入。 長期儲蓄 33% 可以開一個專門用來儲蓄的帳戶,然後把錢放在裡面的活存或定存,並且設定發薪日隔天將薪水的三分之一匯入,確保每個月都有放入應放的金額。 要注意的是,當你因為升遷薪水提升時,在每一個不同的階段都會有比較適合該階段的分配系統,所以最好是可以隨著你的薪資狀態去調整分配的比例。 除了以上介紹的方法,另外還有一種「6罐子理財法」,是由暢銷書《有錢人想的和你不一樣》的作者哈福.艾克所提出的,也是個簡單又有效的理財方式,有興趣的人不妨也可以參考看看喔!
甚麼人最需要美元儲蓄?「這3種人」最適合
在討論要不要選擇美元儲蓄險之前,我們要先來了解你是哪種人。 你是具有衝勁,擁有大夢想,想追求較高報酬提早退休的人嗎?還是有家庭需要照顧,不喜歡大風大浪,想有穩定生財方法的人呢? 像是有一派的人認為美元儲蓄險的利率不及股票操作高,所以並不受他們的青睞,但同時也有另一派人認為使用儲蓄險只要久放不用顧,是個安心的理財方式,兩派間各有其立場。 其實,要選擇什麼樣的工具都沒有優劣之分,只要清楚了解自己的需求後挑選適合的種類就是最好的選擇。 接下來要介紹的是最適合使用「美元儲蓄」的3種人,如果你想進行投資理財而剛好也是屬於這些類型的人,那麼你也可以試試這種資產配置喔! 合適人選1:喜歡保本的理財規劃 如果你是個不喜歡風險,有一點風吹草動就會睡得不太安穩的人,那你就非常適合使用美元儲蓄,因為雖然獲利沒有風險較高的產品來得多,但它的特性就是「保本」,不用擔心因為市場的波動變化使得全部資產一夕間化為烏有,讓你在受保障之餘還可以小賺一點。 不僅如此,美元儲蓄險的預定利率也比使用新台幣的保單來的高,很適合有些閒錢、想要懶人理財的人,像是可以透過多份儲蓄險進行資產配置,長久放置下來的利息也是可以很驚人的。 合適人選2:本身收入來源是美元 因為保費收付皆以美元計價,如果你本身的收入來源就是美元,在選擇美元儲蓄險的時候就可以完全無痛入手,免去了換匯的麻煩以及可能吃到的匯損,與用新台幣繳交保費的保戶相較來說,是以較少的成本獲得相同的保障。 你可以利用美元儲蓄險累積「備用救援資產」,如果期滿後有資金運用的需求也可以隨時解約,但是,如果尚在繳費期內提前解約,除了會損失利息外,大多只能拿回部分本金而受有虧損,所以除非是非常不得已的情況,否則絕對不建議提前解約喔。 合適人選3:想提高壽險保障 儲蓄險不只是守住資產很好的工具,它也帶有高額的壽險保障功能,在累積資產的同時一樣擁有高倍數壽險槓桿,如果存錢的過程中不幸身故還可以留一筆錢給自己心愛、掛念的人,留錢也留愛,繼續保護想照顧的人的生活。 不過,雖然美元儲蓄險同時可以作為資產傳承、預留稅源的規劃,是相當多功能的理財工具,但它畢竟仍屬於壽險,會有壽險的成本,所以要注意到期時的現金價值有沒有超過投入金額,千萬不要在沒有注意到虧損的情況下就解約喔。 以上介紹完3種最適合選擇美元儲蓄險的人,你是否也是其中一種人呢? 其實,每一種工具都有它的屬性以及相合的人選,依照個人的風險承受度選擇相符的產品,像是股票、基金、債券等,不過,對於較保守的人來說美元儲蓄仍為一個很不錯的理財商品,不僅能加強資產配置,也能穩健累積資產。 雖說在網路上常常看到很多人在討論儲蓄險到底「好還是不好」,但是,孰優孰劣並非單方面就可以輕易地說明,因為金融商品本身會存在就有其意義,也沒有好或不好,只有適不適合自己。 所以在好好地了解自己的條件以及需求後才能做出最好的選擇,一次就將資產配置、人生風險轉嫁等面向安排到位,發揮理財工具最大的效用。
5分鐘讓你理解儲蓄險的種類 – 增額型、還本型、利變型
「保單並非投資工具,但可以做為資產配置的一環。」「保險」原旨便不是投資,而是為自己添加人身保障,也有人透過其所具備的保本特性累積退休資產。包括增額型保單、利率變動型保單及還本型保單。 三類儲蓄險 儲蓄險是壽險的集合概稱,既非意外險也非醫療險目前市場上較常出現的種類約有三類,分別是增額型、還本型、利變型等等。以當前時局來說,利率變動型保單是保戶較為感興趣的一款,可以藉由預定利率、宣告利率的差距,獲得增值回饋分享金,且宣告利率會隨市場利率調整,市場升息時也會讓保戶獲得較多回饋。大家有意投保時,需要有基本的認識再來做出適合自己的規劃。 重要概念 預定利率: 預定利率為在投保時保險公司允諾給予的一個保證利率,不得隨意變更。 宣告利率: 為一不固定的浮動利率。保險公司銷售某含宣告利率的保險商品後所得之保費,用於投資或是特定用途後,若有獲利將會扣除營運成本後依比利計算利率給予保戶。各家保險公司的各含宣告利率的商品都可以在保險公司的公開資訊中找到 解約金: 購買各類儲蓄商品時,會用當時總繳保費與當時之解約金計算該保單的效益 IRR: 為一個可以計算長年或是單年度報酬的一個函數,廣泛用於股市投資、銀行定存、儲蓄險商品等等市售理財工具上。 一、增額型壽險(儲蓄) 目前市面上的增額型,大多是六年期以上。 從第一年度開始繳保費起,要是不幸身故所拿回的保險金都是大於所繳保費的總和。另外,在六年繳滿期以前解約,都會有一定相當的虧損,造就了保險的雙面刃,未滿期就解約具備了虧損的風險,但因為這樣的機制讓保戶更確實的金錢管控。 滿期報酬 把當年度解約金除以累計時繳保費,假設保單的第六年滿期報酬: 當年度解約金/保費=1.0572 1所代表的是保本,代表這張保單的滿期報酬也就是單利即是5.7% 。 假設第七年解約金減去第六年解約金是17632元,也就是第六年至第七年產生的利息 然而該利息不會直接轉入保戶並且繼續當做本金滾利息。復利率為 後一年/前一年便=複利率值 若六年滿期不解約的話,往後每年所產生的利息,會加至本金裡,以複利率值滾存。一般六年期增額儲蓄滿期後的複利都大同小異,比較沒有保險公司敢給高於2.25或低於2.25的利率 二、還本型 還本型儲蓄與增額型儲蓄則剛好相反的。還本型是將利息直接轉入保戶的帳戶不參與複利。盡量選擇解約金不會減少的險種,像還本儲蓄就是屬不減少的商品,選擇這類的商品會較為保險。 三、利率變動型 利率變變動型保險保證一個預定利率確保該張保單有最低收益,另外還會依據該類保險保費的運用狀況給予一個浮動的宣告利率,讓保戶有機會得到更高的報酬。假設利率變型的保險不看宣告利率僅看預定利率的話,該保單的原型就會跟增額型一樣。但是如果以相同的保額比較不含宣告利率的利變型儲蓄以及一般的增額型儲蓄,增額型儲蓄後續所產生的報酬會相對較多。 大家可以依據自己的需求或是性質來選擇適合自己的儲蓄保險。
美金儲蓄險是甚麼?5分鐘教懂理財小白
現在台灣不少業務員推薦購買美元儲蓄險,現下規劃美元保單有3大優點,現下投保合適嗎?針對許多人投保的2大風險憂慮,也在此提供詳解! 值得一提的概念是「保單並非投資工具,但可以做為資產配置的一環。」「保險」原旨便不是投資,而是為自己添加人身保障,也有人透過其所具備的保本特性累積退休資產。包括增額型保單、利率變動型保單及還本型保單,具有資產累積功能。以當前時局來說,利率變動型保單是保戶較為感興趣的一款,可以藉由預定利率、宣告利率的差距,獲得增值回饋分享金,且宣告利率會隨市場利率調整,市場升息時也會讓保戶獲得較多回饋。 美元儲蓄險 現下推薦投保美元儲蓄險理由: 美元匯率在相對低點,現下換匯美元繳保費成本較低。 美元保單利率相較台幣保單優渥。有保單規劃需求,美元保單更具優勢。 保單具有壽險保障功能。 累積資產的同時一樣有高倍數壽險槓桿,萬一無力負擔工作時又多一層保障解決存錢期間,同時可以作為資產傳承、預留稅源規劃,是相當多功能的理財工具。 儲蓄險風險 購買保險,首先當然要先審視自身需求,並非一項適合跟風購買的商品。美元儲蓄險也有風險需要注意: 提前解約無法全數領回所繳保費。 外幣保單的部分上,需要承擔匯損風險。 但若將該張保單作為長期的資產配置規劃,或是選擇較短年期的商品,就能避免掉提前解約損失,這也要看個人的理財目標為何,建議與業務員討論自身是否有這樣的需求。 匯率風險的層面上,現下美元已來到20多年來難得的匯率低點,接下來市場多看好美元做多,把握此際規劃起來即可降低匯損,或是以分批、少量的方式換匯美元,以達到分散投資的成本損失。未來要將保單轉換為現金資產的時候也可以注意,領取保險金或是解約領回保價金後,選擇在美元匯率高點時換回台幣,也可以降低匯率損失。 許多人是將「保險」與「投資」混為一談,就有網友強調,「財務管理的分配債券基金股票保險都要有才能分散風險,所謂雞蛋別放同一個籃子裡」。 了解自己 是否屬於以下幾種人,可以簡單判斷自己是否適合購買保險: 閒錢 有些閒錢、想要進行資產配置以穩當理財的民眾,可以透過多份保險進行資產配置,投保後抱著不放,作為對自己的保障。 理財規劃偏好保守 自己是性格相對保守型的,保險是一種適合懶人的保本方法。保險還能累積資產,依照自身需求針對年紀、未來規劃去選擇年期。美元相對於低點的當下,是入手的好時機。 收入美元 收入來源是美元的民眾,以美元保險保本同時也可以作為備用救援資產以防意外。同時,想分散風險做多元投資的人也可以考慮,建議「如果有投資就配置穩定的保險,如果有儲蓄險就配置投資。」 提高保障 保險是守住資產很好的工具,又帶有高額壽險保障,如果存錢過程不幸身故,還可以留筆錢給自己想要照顧的人。也提醒畢竟它是壽險,會有壽險成本,到期的現金價值不一定會超過投入金額。 保險無關是非與否,而是看自己是否有需求,金融商品沒有好不好,只有適不適合,「投資理財要夠了解自己性格,理財工具功能也不一樣,存在即合理,每種工具都有它的屬性及適合的人選,我不會那麼武斷的說那種好,那種不好?只是我們了解自己適合哪種嗎?」有專業的壽險顧問讓你能清楚釐清自身需求,才能發揮理財工具最大的效用。
美元保單讓你心動了嗎?先搞懂8大要點再買!
美國聯準會(Fed)於9月21日再次宣布升息三碼,帶動美元又一次強勢狂飆,於是想投資的你是否覺得同樣名為「美元保單」的商品是個不錯的選擇呢? 再加上金管會主委表示2023年美元保單責任準備金利率會調升,保費可望比今年更便宜,是否又是錦上添花呢? 究竟什麼是美元保單,什麼人適合購買,購買時又有什麼需要注意的呢? 美國聯準會(Fed)再次宣布升息。 什麼是美元保單 美元保單顧名思義就是由美元計價、支付的保單,其實跟新台幣的保單商品相似,兩者都會提供保障,只是繳費時要直接換成美元,所以購買美元保單的人需要更注意「匯差」的存在。 美元保單與新台幣保單相似,只是以美元計價。 美元保單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滿足多元資產配置,規劃在國外置產或養老,或是要準備子女出國教育金等這些需求的人,所以在確認美元保單是否符合你的需求後,以下8大要點也要注意喔! 美元保單不可不知的8大要點 1. 匯率風險 美元保單最主要的風險就是「匯率」,因為從繳交保費到請領給付一律都是以美元支付,所以假設購買了10萬美元的保額,簽約時匯率是1美元兌新台幣31元,但領取給付時為1美元兌新台幣27元,也就是簽約當時可以兌換新台幣310萬元,可是領取時只能兌換新台幣270萬元,會出現40萬元的匯損。 在投資不同幣別的商品時一定要注意匯率。 2. 不能更換幣別的風險 美元保單在投保的期間內無法變更簽約時約定的計價幣別,也就是說,如果在保單到期領回保險金時遇到美元轉弱,新台幣走強,除非你願意認賠殺出換回新台幣,否則只能盼望美元重返榮耀的那一天。 3. 流動性風險 美元保單與新台幣保單相同,可以選擇「躉繳(一次付清)」或是「期繳」。如果選擇的是「躉繳型」的保單,意味著一次把大量資產託付給保險公司,假使遇到沒有妥善配置好現金流的情況,在突然面臨緊急資金需求時就很容易出現必須中途解約的窘境,甚至還會虧損本金。 若非緊急情況,絕不建議中途解約。 4. 通貨膨脹的風險 通貨膨脹是大家都熟知但在投資理財時卻時常忽略的存在,隨著每年估算約1%∼2%的通貨膨脹率,保單期滿領回的保險金的購買力也會因而減損。 5. 是否有能力持續繳交保費 在市面上的美元保單大多是6年期起跳,因此一定要衡量自己的財務狀況,確保每年都能繳交保費,否則因為無法繳交保費而被迫解約就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6. 美元保單是一種保險,不會有超高的報酬率 大多人是藉由業務員的推薦而認識美元保單,因為美元保單的預定利率遠比新台幣定存利率高出許多,但其實預定利率指的是保戶所繳交的保費在保險公司運用之後可以得到的投資報酬率,然後再依此計算出保戶應繳的保費,而且由於預定利率是固定的,不論將來公司實際投資報酬率是多少都不會因此改變。 7. 將來有美元的需求 如同文章一開始提到的,美元保單的目的主要是滿足多元資產配置,規劃在國外置產或養老,或是要準備子女出國教育金等這些需求的人,因此如果不是手上原本就持有美元的人,在繳付保費的時候就必須持續地兌換美元,將增加許多的換匯手續費、匯差等交易成本以及時間支出。 如子女將來有到美國就學的計畫可以選擇美元保單。 8. 不被「保單即將停售,不買可惜」的理由所蒙蔽 就像要購買其他的金融商品一樣,必須了解自己和家庭的財務規劃,如果因為擔心再也買不到而貿然買了不適合的商品,原本想買個保障卻讓自己的資產左支右絀,豈不是得不償失。 了解了以上不可不知的8大要點後,有美元保單需求的人是否覺得可望調降保費的2023年是個不錯的購買時點呢? 但是還是要再次提醒,美元保單需要持有一定的時間,不同於買賣外匯看到美元升值時可以馬上賣掉賺取匯差,所以確認自己的需求以及資產規劃後再購入才是投資理財的最佳方式。 參考資料:梁亦鴻(2022)《3天搞懂保險規劃:精打細算、轉移風險,迎接美滿無憂的人生!》寶鼎出版社
為甚麼投資理財很重要?年輕人到底該不該理財|及時行樂的陷阱
你是不是也曾遇過以下這些人呢? 雖然月薪不到30K,但每年都拿著最新的iPhone。 每個月都月光,但是每天總是拿著一杯星巴克,全身上下都是名牌。 看到喜歡的東西就刷卡購買,但是信用卡卡費總是繳最低應繳金額。 根據勞動部公布的職場新鮮人薪資水準統計,2021年畢業生初任人員平均起薪3.2萬元,以製造業3.7萬元最高。 且從整體而言,僅有7成5的初任人員薪資高於基本工資2.4萬元(2021年基本工資),年輕人普遍低薪已是不爭的事實。 於是在這個低薪、高房價的社會中,信奉「及時行樂」理念的年輕人有越來越多的趨勢,他們高喊著「存不了乾脆花光」或是「花錢買快樂」的口號,過著過一天是一天的生活。 周末與朋友享受美食是許多年輕人的小確幸。 「及時行樂有什麼不對?為什麼要投資理財?」 也許有人會想這麼反駁,但是從2020年開始到2022年將近尾聲,你是否也有感覺到哪裡變得不一樣了? 從前打開外送平台可以輕鬆點,現在是不是開始會有點猶豫,或是乾脆自己出門外帶? 或是以前吃麵攤可以叫點小菜加滷蛋,現在是不是開始會有點縮手? 這就是投資理財很重要的第一個原因:「對抗通貨膨脹」。 通貨膨脹使物價逐年上漲。 隨著大環境的改變,你的資產的購買力也正在變化。 根據中華經濟研究院最新估測,2022年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即一般所稱的通膨率預估值約為3.11%,創下新高,同時也意味著錢變得更薄了,同樣的錢能購買的東西變的更少了。 也就是說,如果僅僅是放著錢不做任何投資理財,它的價值也會因為通膨而減少。 或許你也有疑問,2022年的通膨率創下新高,就表示這是較為極端的情況,但即使是2000年至2021年的CPI皆在1%上下(僅有2005年在2.31%,2008年在3.52%),每年都在推高的物價仍在慢慢削弱資產的購買力。 然後,在「萬物皆漲,只有薪水不漲」的情況下,漸漸地沒有能力去做想做的事,從買屋變成租屋,買車變成搭捷運、騎共享機車,從出國變成看Youtuber的Vlog…。 共享單車是許多人節省交通費的選擇之一。 如果看完第一個「為什麼投資理財很重要的原因」後,你評估自己的薪資漲幅可以完全吃掉通膨的漲幅,通膨對你一點影響都沒有,那麼也許你可以看看投資理財很重要的第二個原因:「因應突發狀況」。 人生總有意外。 就像俗話說「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生活中往往會出現不在計畫裡的突發狀況,像是因為受傷而無法工作、年老的雙親出現病痛、心愛的寵物生了場大病…等情況。 一時間要支付這些無法預料的龐大支出,如果平時有在投資累積資產的話就能發揮作用,穩穩地度過難關,但是平時沒有準備的話,隨著原本的資產被通膨慢慢地侵蝕掉,這些緊急的鉅額支出就會是最致命的一擊。 時常聽到有年輕人說「我月薪才不到35K,沒有錢投資啦!」,但是,年輕人最大的優勢就是擁有時間,因為投資的本質就是越早開始越好。 年輕就是本錢。 舉例來說,假設投資報酬率為5%,在20歲時開始投資並且每年投入6萬(每月5千),接著投入10年後不再繼續投入,放置20年後(50歲)會有226萬元。 但如果30歲才開始投資,即使同樣每年投入6萬且持續投入20年(50歲),也僅有214萬元。 也就是說,越晚開始投資就越需要投入更多資金才能達到相同結果,所以年輕真的就是本錢,越早開始投資理財就是獲利更多!
害怕定存不值錢?小白理財的3招起手式
剛出社會、正打算加入投資人的行列為未來多做筆打算,但身為投資界的新手,總是擔心經濟能力是否能以負擔,期待又怕受傷害,風險、積蓄總是縈繞心頭。 股票、定存、基金到底該怎麼選?透過這篇文章簡單明瞭的一探究竟──如何破解「理財小白心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