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儲蓄險在市場上一直佔有一席之地,同時也是台灣民眾心中的優秀保險,因為不僅保費算起來比新台幣保單更有競爭力,利率也是比新台幣保單更為漂亮。不過,美元儲蓄險的本質仍為保險商品,是否要購買還是要依保戶自身需求來評估,若是看到利率佳就一股腦買進可能反而會帶來負擔,因此接下來要告訴你美元儲蓄險的7大錯誤迷思,從現在開始就是聰明投資理財人!

1.沒考慮到「匯率」
由於美元保單從繳交保費到請領給付一率都是以美元支付,假使幸運的在美元低點買入而高點請領給付就會賺到匯差,但反之就會吃到虧損,所以美元保單普遍是建議本身資產為美金的人,或是之後有需要用到美金的人購買,如此一來就不需在意匯率的波動。
2.沒考慮到是否需要
就像上面提到的,美元儲蓄險會推薦給本身資產就是美金的人,或是之後要到美國置產長住、子女要到國外念書的人,因為這些人之後就可以直接使用以美金支付的保險金,省去了匯差、換匯手續費,以及跑銀行之類的時間支出。

3.「以為需要但其實需要的是其他」的不能變更幣別的風險
在購買保單後的投保期間內是無法變更簽約時約定的計價幣別,也就是說,如果後來發現要用的幣別不是美金,而想要將美元轉換成英鎊、歐元、澳幣等等是沒有辦法的,只能在收到以美金給付的保險金後自己去換錢了。
4.「想到未來卻沒想到意外」的流動性風險
因為美元保單的利率實在很漂亮,不少人想到未來一片光明的前景就忘了審視自己的現金流,要是這時選擇了「躉繳型」的保單,一次把大量資產交付給保險公司後,要是出現了緊急狀況就很容易落到要中途解約的窘境,有可能就會因此虧蝕本金。

5.「想到未來卻沒想到現在」的繳交保費問題
同樣也是被未來迷惑,想得太少的問題,會這麼說是因為市面上的美元儲蓄險大多是6年期起跳,因此一定要衡量自己的財務狀況是否是每年都能繳交保費,否則要是無法繳交保費而被迫解約就更嘔了。
6.超高報酬率
美元儲蓄險的利率確實是比新台幣保單高,但也不會到超級高的報酬率,而其中常出現的預定利率其實是指保戶繳交的保費在保險公司運用之後可以得到的投資報酬率,然後再依此計算出保戶應繳的保費,所以與保戶直接得到的利率並不相同,因此在購買前還是應經過自己計算才是最好的唷!
7.「保單即將停售,不買可惜」
雖然大家都知道越久以前的保單越值錢,但是在購買前還是應該仔細評估自己和家庭的整體財務規劃,不要因為擔心再也買不到而貿然買了其實不需要,或是根本不適合的商品,如果因此讓自己的資產左支右絀豈不是得不償失。

以上就是許多人常誤觸的7大迷思地雷,但這裡還是要為美元儲蓄險平反一下,像是美元一直都是全球的強勢貨幣,流動性極佳,持有者從不需要擔心無法匯兌的問題,而美元儲蓄險正是以美元收付,所以對有多元資產配置需求的人是一個很好的選擇,並且除了能選擇一次單筆投入,也可以選擇分期繳納來平均分散匯率的風險。
除此之外,今年金管會也調升了責任準備金利率,保戶可以用更便宜划算的保費獲得相同保障,而且要是選擇了利變型保單還有機會享有「增值回饋分享金」,讓保戶在享有高保障的同時也可以靈活因應市場的趨勢,能更穩健地累積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