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蓄險顧名思義兼具了「保險」與「儲蓄」功能,是台灣人最喜歡購買的保險種類之一,因為儲蓄險不僅可以培養存錢習慣,又能在期滿後獲得額外的收益,可說是最簡單直白的一種無痛理財方式。
但是你知道嗎?儲蓄險的槓桿效益並不強,也就是在約定期滿後獲得的金額並不如其他類型的保險多,所以如果有更適合的理財產品時,通常會建議保戶選擇其他種類,如此一來才能將資金發揮得最有效益。
如果你想購入儲蓄險,不妨先詳細了解它的特點以及自己的期望和條件,再好好評估適不適合購買儲蓄險喔!

儲蓄險是什麼?
所指的就是「儲蓄型保險」,也就是著重在儲蓄效果,但保險作用相對較低的保單,而且因為法規並沒有嚴格規範儲蓄險的定義,所以只要符合儲蓄以及保險的概念就可以稱作為儲蓄險,像是年金險、終身壽險、養老險都是儲蓄險的一種。
目前在台灣最常見的儲蓄險繳費年期為6年期,如果在期內解約會大幅侵蝕能夠取回的本金,但若是沒有中途解約,期滿後可以不解約、持續領息,因此很適合理財新手養成儲蓄的習慣。
誰適合儲蓄險?
看完儲蓄險的介紹後,你是否覺得跟定存很像呢?像是兩者都屬於非常保本型的投資理財方式,不過儲蓄險的利率通常還是高一點,而且繳稅時還享有儲蓄特別扣除額27萬元,如未超過就不用繳納,亦不列入綜所稅利息所得。
綜合以上的特點,適合儲蓄險的人為以下4種類型:
想養成儲蓄習慣的人:
像是年輕的小資上班族常有守不住錢的困擾,雖然想有效利用薪水投資理財,卻往往不小心就花光了,而儲蓄險有個「沒繳滿,錢就會變少」的特性,加上中途解約非常蝕本,因此十分適合沒有儲蓄習慣但現在想要強迫自己存錢的人。

保守且不喜歡風險的人:
比起其他投資理財商品都含有一定風險,儲蓄險的風險只有在於如果繳費過程中急需資金周轉而提前解約外,可說是幾乎沒有,而這唯一的風險甚至還在自己可以掌握的可控範圍中。
想要節稅或有資產傳承需求的人:
如先前提到的,在綜所稅利息所得中有儲蓄特別扣除額27萬,沒有超過就不需繳稅,除此之外,因為身故保險金不列入遺產之中,所以當你累積的資產已經遠超過免稅額與扣除額,就可以利用儲蓄險來進行合理、合法的避稅。
有多餘閒置資金或要長期存錢的人:
如果不將閒置資金做好規劃,僅僅是放在戶頭裡就會隨著通膨而價值減少,不如就將這些錢投入儲蓄險中,風險既低又可以獲得比定存更多的收益,不失為輕鬆理財的好方法。
另外,有許多家長會在小孩還小時幫他購買一份儲蓄險,等小孩長大後作為教育基金等等,雖然儲蓄險短期報酬率不高,但長期的報酬率還不錯呢。

在了解什麼樣的人適合投保儲蓄險之後,想必你心裡也有點頭緒,不過並不是儲蓄險好其他商品就不好,而是每個人都有適合自己的方式,最重要的是,要清楚自己目前手頭上是否留有可以隨時調度的資金,以及面臨解約是否能夠承受虧蝕本金的風險(當然能不解約就不解約是最好的),並且多認識、比較各種理財金融商品後,你一定可以找到最適合自己工具,為自己做出最好的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