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蓄型保單市面上百百種,究竟該如何選到適合自己的產品呢?今天就帶來儲蓄險推薦,讓你在挑選上從此不犯選擇困難症。
儲蓄險推薦
購買儲蓄險需要注意的事情首先要注意的是利率問題。
通常保險公司在固定利率型的保單都會開出很漂亮的預訂利率吸引消費者購買,但預訂利率通常不會包含保單成本,因此實際上的IRR報酬可能會不如消費者所預期。
IRR公式:
年化報酬率=(1+累積報酬率)^(1/年數) - 1
正確計算IRR可以讓保單上的資訊清楚許多,推薦想要投資的人,盡量選擇IRR高的產品,而不是靠預訂利率來判斷。
儲蓄導向或保障導向
儲蓄險未必是能賺錢的,這個概念其實很多人不知道,有些儲蓄險利率換算出來其實不高,甚至在通膨下會變得很不划算。
那購買儲蓄險的目的就很重要了,先搞清楚自身的需求是以儲蓄為主,還是求保障,才能夠選到最適合的產品。
通常儲蓄導向的保單提供的保障會較少,但投資複利相對較佳,甚至有可能出現實繳保費高於基本保額的情形。但在2020年金管會推行的「最低死亡保證門檻」,替儲蓄導向的產品提高不少保障。
最低死亡保障門檻,指被保險人在不同年齡身故時,理賠金額需符合「死亡保障對應保單現金價值的最低比率」。30歲以下不得低於保額190%,31~40歲不得低於160%,41~50歲為140%,51~60歲為120%,61~70歲為110%,71~90歲為102%,91歲以上則為100%。
而保障導向的商品,在身故金額上的理賠相對高,若是被保人不幸在保險的前幾年離世,理賠金是有可能高於累計繳納保費的。
但是高保障的保單在「預訂附加費用率」相對更高,可以想成提高保障也就跟著提高的成本。儲蓄導向的附加費用率大概落在4.7~8.7%,而保障導向的則落在10.88%~17.15%。
預訂附加費用率也就是前述的保單成本。也就是預訂利率需扣除的部分,包含人事成本、營運成本、銷售成本等。附加費用率越高,則代表保費中實際用來繳納保額的比率就越低。
匯差風險
購買外幣保單的最大隱憂就是匯差風險,因為期滿領回的保險金是以當初購買的外幣發放,美元的升值貶值在當中就佔了很大的一個變數。
意指我們在投資美元儲蓄險時應該先觀察外幣的漲跌走勢,否則IRR再高,兌回台幣不划算的話也沒有用。也建議投資人,若在期滿時發現該時匯率不划算,也可以選擇先不領回,等到匯率好的時候再領回,也能多少放著多升一點利息。
即便上述方法可以幫助大家在投資上能有比較好的判斷,但其實在未評估自身狀況下投資儲蓄險還有可能面臨無法繳納保費的風險,所以運用閒置資金投資較為保險,若無閒置資金單純想儲蓄的,也可以尋找較低解約金的保單,以將有可能的損失降到最低。
還有,不要盲目地因為某張保單即將停賣就跟著購買,衝動下有可能影響判斷,各家儲蓄險常常在推陳出新,每一代更迭出的商品也只會更吸引人,所以投資不急於一時,擁有良好的心態及判讀能力更加重要。
在這邊也希望大家能夠選擇到最適合自己的保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