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社會理財風氣盛行保險,法國巴黎人壽於2019公布「全球保障型保險消費者調查報告」,分析全球及台灣民眾對於保險購買行為的差異,調查中指出國人平均持有保單高達3.3張,高於全球平均值。
而其中的保險比例主要都集中在儲蓄險商品,然而每人的平均死亡給付金額只有56.8萬元,保額明顯不足,顯見台灣人偏愛儲蓄更重於保障。事實上,單看表面上的數字還不夠,如未檢視其中的報酬率,可能忽略現今的通膨現況,反而得不償失、本末倒置。
儲蓄險與到底該怎麼選?透過這篇文章簡單明瞭的一探究竟──明晰辨別「儲蓄險和定存的優劣」。
通膨率
準備清楚理財保本的第一步,是清楚理解台灣的年化通膨率。也就是物價平均水準的上升幅度。以 P1 為現今物價平均水準, P0 為去年的物價水準,年度通貨膨脹率可測量如下:
通貨膨脹率 = (P1 – P0)/P0(以百分比表示)
而台灣的長期年化通膨率約落在3%。換句話說,儲蓄險可以是個選擇,但是僅投保儲蓄險根本不能算是一個投資,反而還可能每年倒吃你1%的本金。想要聰明的理財,投資組合所達到的平均投資報酬率最好落點在8%~15%之間。
投資的三大要素:報酬、風險、流動性
風險:損失的本金+時間成本。要讓損失本金控制在自己可耐受的程度內,同時也必須要控制投資所花費的時間與精力,畢竟充實自我提高專業與收入才是本錢。
流動性:多久可以變現,流動性高才能帶來資金轉換的保障,資金周轉不靈所能帶來的壓力跟連帶負擔可是不容小覷的。
報酬:如前文提及,除了積蓄更要計算入貨膨脹所導致的損失,更要讓這項投資的利益最大化。至少3%起跳,同時避免過分的手續費負擔。Ex.主動型基金。
儲蓄險
儲蓄險可以是個選擇,但必須審慎識別其中的利弊得失:
- 優點:
- 不解約便不會損失本金,非利變保單便無利率變動風險。
- 利率約為1.5%~2%
- 缺點:
- 儲蓄險普遍報酬率低,難以對抗迅速的通貨膨脹。
- 4~6年的綁約特性,使得有限時間內這的部分金錢缺乏流動性
- 適合:
- 有閒置資金的保守型投資人
- 需要外力想強迫儲蓄的人
- 有節稅需求的人
定存
與儲蓄險相比其中最大的利弊差異就在於解約的風險
- 優點:
- 有二代健保補充保費。
- 風險最低,解約後僅損失利息、本金不變。
- 缺點:
- 利率僅約約0.35%~1.05%,收益需列入綜所稅利息所得。
- 景氣不好時可能導致央行降息。
- 適合:
- 極為保守的投資人
- 無法接受任何一丁點投資風險的人
投資理財的最初期,最好能盡量同時兼顧風險、報酬、流動性。
如果硬要排序的話:風險>流動性>報酬。綜觀來看,兩者都屬於低風險低報酬的理財選擇,對於資金不夠做投資的學生、工作收入不穩定的社會新鮮人、保守型投資客來說都是一個選項。然而兩者相比之下,儲蓄險卻多了一份限制,少了關鍵的流動性,且若仔細看看保單與定存的報酬對比,儲蓄險在5、6年內的報酬率甚至可能會是負利率,若不幸遇到意外需求而需要解約甚至是無法拿回本金的。
從原先的定義上來看,儲蓄險本身就是一種保險,不應該視為投資項目,而且藉由強迫儲蓄來理財的方式只會造成無形的壓力治標不治本,缺乏活性與確實的自制跟規劃,是無法真正投資理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