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買投資型保單是近年蔚為流行的理財方式,不僅有保險的保障功能,更兼具投資性質,對於資金不多的小資、年輕族群相當友善。 但投資型保單的本質仍是保險商品,如果光是因為業務推銷的話術就照單全收,很可能就會導致錯誤的判斷,雖然買錯了可能不會怎樣,但也有可能成為財務上一個想拔卻拔不掉的刺,唯有買對了才能真正享受保險與投資的雙重好處,因此專家對於想購買投資型保單的人點出了以下的7大常見謬誤。 謬誤1:保險不用錢 這是許多行銷人員在推投資型保單慣用的話術,會告訴保戶像是「你買了這個基金我們就送你保險,真的是買到賺到,免費獲得一個保障。」,但這完全是個誤導人的說法,因為投資型保單仍舊是保險,只是連結了基金等投資標的,保險的部分仍舊有其成本,也由保戶自行負擔,並非無償贈與。 謬誤2:投資型保單可以「波段操作」 有些人看到投資兩字就忍不手癢想來個精美的快速操作,但這可是大錯特錯,因為投資型保單和基金、股票或ETF相比,一開始就多了保險部分較高的費用,短線的波段操作可能還沒賺到價差就先倒吃一筆虧損,所以想要獲利還是只能乖乖長期持有。 謬誤3:無論如何優先購買變額萬能壽險 投資型保單可略分為「壽險」及「年金險」兩大類,分別為「變額萬能壽險」和「變額年金保險」,而前者著重保障,後者則著重儲蓄。 業務可能會告訴你購買變額萬能壽險的話,就算投資受有虧損仍有壽險的保障,可是投資型保單的危險保費會隨著年紀大幅增加,所以如果沒有壽險需求的人應該優先購買的是「變額年金保險」才對。 謬誤4:選擇每月配息的保單來提領生活費 每個月不用工作就能有一筆現金流,這件事對誰來說都很夢幻、擁有致命吸引力,然而,你沒注意到的是這些配息很有可能就是來自你投入的本金,等於只是把錢從左手換到右手,而且如果沒有再把這些配息繼續投入就等於蒙受了隱形的虧損。 謬誤5:投資型保單可以保本 一般觀念中的保本意指為「保證本金不折損」、「保證最低投資收益」,但是在變額年金險中僅只意味著這張保單提供了「附身故最低保證」而已,是想利用「身故保險金不被計入被保險人遺產中計算」的規定,以此節稅的保戶才需選擇的工具,所以千萬不要一聽到保本就暈頭,一定要再進一步了解保單的詳細內容。 謬誤6:購買類全委型投資型保單可以不用做功課 投資是門專業的學問,因此許多不擅於投資的保戶會直接選擇類全委保單,由專家來代為操作。上述的觀念並沒有錯,但每一家代操投信的產業偏重、股債比分配,以及投資地區的分布都有不同,所以保戶就算完全不懂投資也應該徹底比較、了解這些類全委帳戶的內涵,並選擇最符合自己投資屬性的標的。 謬誤7:附約不加白不加 保戶在購買投資型保單時能夠再附加意外及醫療附約,讓被保險人用便宜的保費補足醫療保障的缺口,但要注意的是當主約失效附約也會隨之失效,所以當年紀越大越需要醫療險時,若是附加在投資型壽險主約下的醫療險附隨失效,到時恐怕是欲哭無淚,因此最好是在評估確認過自身條件以及需求再添加附約。
年輕人想買投資型保單?談談自身經驗-小資理財
在台灣的年輕人越來越注重個人生活品質,其中也不乏有許多人規劃提早退休,於是積極利用各式理財工具快速累積個人資產,就為了盡早實現清閒的遊山玩水人生,而在這個努力打造退休藍圖的族群中,一位已步入職場工作6年,前些日子存到第一桶金的30歲小資女妤婷就大方分享了她的規劃與經驗,據她表示在做了許多功課後她選擇購買投資型保單。 至於為什麼會做出這樣的決定,她列出了以下5大理由: 保費便宜 這個對我來說很重要,因為回歸最現實的層面,投資理財也是需要花錢的,而光是生活費就佔據了薪水的一大半,能夠使用的資金實在有限,所以如何讓這筆資金發揮最大效益就是我的第一考量。 投資型保單的保險成本低,像是歐式變額萬能壽險中30歲的男性100萬保障,一年的保險成本僅僅約1,000元左右,對我這種小資族來說只要用便宜的保費就能夠買到需要的保障。 有額外的投資收益 如同先前提到的,我想把有限的資金發揮最大效益,而投資型保險不僅提供了保障,另外還有投資的部份,等於是一石二鳥,我既可以享有保險的保障又可以拿這筆錢投資,真的是CP值很高。 不只如此,投資部分會以事前跟我約定的方式與比重進行操作,然後我還可以享有投資的全部收益!不過風險也是由我自己承擔,所以我平常也會做點投資的功課,建議如果要購買這個保險的人最好要選擇本身有一定程度了解的投資標的。 可以定期定額,養成儲蓄習慣 其實在開始執行投資理財計畫前,我是個不折不扣的月光族,因為每個月都有不得不買的東西,還有現在購物節越來越多很難抵抗免運的誘惑…不過,自從有了投資型保險,想要亂花也不行,我每個月都直接透過銀行自動轉帳,確保有一部分的薪水有好好存下來,到現在也不知不覺存了很多,也算是一種無痛儲蓄吧。 可以隨時加碼 這一點就跟上面的原因有點關係了,因為在疫情前每一年的年終我也是機票直接刷下去就沒有了,但因為投資型保單可以自由加碼,這跟一般傳統型保單無法在約定以外的期間額外繳費不同,所以現在有分紅或年終等等,我就直接丟進去保險裡,算一算離退休的夢想越來越近了。 可加保附約 投資型保險的CP值真的很高,除了保費便宜、有額外的投資收益,最後還可以用便宜的保費附加其他種類的保險,對於我這種坐辦公室領月薪的小資族來說完全是把有限的資金發揮得淋漓盡致。 一般來說,能夠附加的保險是意外或醫療險,我覺得很實用也補足了我原本不足的醫療保障缺口,不過依照一般的慣例,如果主約消失附約也會隨之消失,所以要不要加保還是要衡量好自己的能力。 最後妤婷也貼心地給想要購買投資型保險的人一些小叮嚀: 投資型保險雖然具有投資的性質,但本質上仍為保險商品,所以也會有保險的成本以及花費,在購買前要一定要好好審視自己的條件以及需不需要,千萬不要衝動買入不適合、不需要的商品,以免到時候想解約要承受相當的虧損,而且也不要只看到投資型保險的預期投資報酬率就被迷惑而忽略了潛在的虧損風險,唯有充分理解後做的理性決定才不會讓自己後悔,投資理財是一輩子的事情!
投資理財|為甚麼你不該把錢存在銀行?這是我聽過最中肯的答案
在許多老一輩觀念的人認為把錢存在銀行裡就是有在投資理財,甚至年輕的小資族中也不乏有這樣的人存在,覺得銀行總是會有利息,也是用錢滾錢、可以輕鬆增加資產價值,但是很可惜的是,理財專家也說明僅只是把錢存在銀行裡絕對不是太聰明的方法,甚至會造成隱形的損失。 存銀行為什麼不好? 其實把錢存在銀行是所有人都會做的事情,就連富人也不例外,但普通人跟富人唯一一個重大的差別就是「錢全部都存銀行」或是「只留少部分資金在銀行」,而前者就是專家所說的不聰明的方法。 據專家指出,因為在現在這個低利時代中,銀行的定存利率頂多只有1%左右,但光是2022年通膨率就已2.95%,僅把錢放定存都會造成虧損,更遑論是把錢存在銀行普通的活存帳戶裡。 或許有人想對這裡提出反對意見,認為2022年是一個極端的例子,並不是每年都有這麼驚人的通貨膨脹率。沒有錯,2022年的確是個萬物高漲的年代,但即使是在2000年至2021年,通貨膨脹率也皆在1%上下(僅有2005年在2.31%,2008年在3.52%),剛好就跟定存利率打平或是高出一點,代表只要有一年是極端的物價高漲就會侵蝕到原有資產的價值,狠狠削弱你的購買力,因此若是薪水的漲幅沒有跟上,就會漸漸沒有能力去做想做的事情,從吃西餐變成吃路邊攤,從出國變成看Youtube…。 不存銀行然後呢? 對於還沒有自己投資理財模式的年輕人,專家也給了一些建議,他認為這些人大多都抱持著「有錢就理財、沒錢不理財」的觀念,但這些人並不是沒有錢,而是沒有財務規劃的概念,常常有多少就花多少,因此必須先審視自身現有的各種資產,然後使用預算分配法(可以參考這篇文章)找出收入在生活、投資、儲蓄上的各分配比例,把各比例確立好會更好執行接下來的步驟。 接下來,確認使用的分配比例在現實生活上可以執行後,就要謹守各預算的配額,不可超支。而投資部分,專家認為可以先從「投資型保單」著手,因為他的保費相對便宜,卻可以同時擁有保險的保障以及投資的收益,而且投資的收益全部由保戶享有,這對資金有限的小資族來說相當友善,是個能夠把資產靈活運用、發揮最大效益的好工具。 不過,若是想嘗試更積極的操作,你也可以依照理財專家針對各個年齡層所做的風險承受度分析結果的公式來計算投資配置: 「可承擔風險比重=100-目前年齡」 舉例來說,你現在30歲,100-30=70,代表著可以將閒置資產中的70%,投入風險較高的積極型投資工具,然後剩餘的30%做保守型的投資操作,用這樣的投資配置,比較能讓你的資產呈現穩健向上的成長趨勢。 當然,各種投資工具都一定有風險,而且風險高低和獲利率往往成正比,通常高風險會帶來高獲利,所以,在投資時你要先評估自己能承擔的風險有多少,才不會因理財失當而影響生活品質。 此外,要特別提醒的是:千萬不要借錢投資,因為這就等於開了高風險的槓桿,雖然獲利時可以翻倍,但可怕的是虧損的時候還不出錢,不僅傷財又傷害了信用,可能會影響後半輩子的財務狀況,讓原本是想好好投資理財的努力,變成了背負債務的惡夢,所以再次提醒,絕對不要借貸投資!
如何選擇好的儲蓄保單?理財大師挑選保單的3大秘技
儲蓄保單五花八門,不只台幣還有外幣的,究竟想存錢的人該怎麼挑?理財大師整理出的3大秘技,今天不藏私一次分享給你。 儲蓄保單導向 儲蓄型保單在設計上,雖然不會明講,但大約會依照附約內容及利率分為兩種類型——儲蓄導向和保障導向。 儲蓄導向: 這類型保單的取向以儲蓄為主,所以通常會有較高的利率及回饋,但是在壽險及失能意外險的部分就相對沒有那麼完善,賠償金比較少。 但是金管會在2020推行「最低死亡保障門檻」,指被保險人在不同年齡身故時,理賠金額需符合「死亡保障對應保單現金價值的最低比率」。30歲以下不得低於保額190%,31~40歲不得低於160%,41~50歲為140%,51~60歲為120%,61~70歲為110%,71~90歲為102%,91歲以上則為100%。 這個制度不只維持了壽險的基本保障比重,也大大提升了這類型保單的保障。 保障導向: 保障導向的保單是讓你邊存錢邊享有更好的保障,甚至保險人若不幸在投保後前幾年過世,後續的保費沒有繳納的同時,領回的身故賠償有可能高於實繳保費。而在住院、失能方面,這類型保單也都有提供較完善的賠償制度,所以有些年輕人在理財上也會選擇這類型產品,畢竟意外總是來得猝不及防。 不過高保障保單的「預訂附加費用率」相對高,也就是保單的成本比儲蓄導向來得高,包含人事、營運、銷售等成本。儲蓄導向的附加費用率大概落在4.7~8.7%,而保障導向的則落在10.88%~17.15%。 因此,這類保單有可能出現實際領回的金額幾乎沒什麼利率、或甚至比實際繳納金額來得低的情形,但是也能想成儲蓄的同時把部分金額拿去買了一個簡易的意外險。 年化報酬率 年化報酬率指的是繳納保費與期滿金比較,平均每年的報酬比率,如果以定存來說很像我們平時在看的利率。 這個數字可藉由保單上的實際收益金額做計算。可用Excel的IRR公式輔助計算,購買儲蓄險時,一定要比較各家的年化報酬率,因為常常有保險業務員以預訂利率或宣告利率來推銷保單,但前者尚未扣除保單成本,後者也會隨著每年收益而有所不同,所以以年化報酬率來挑選保單,會比其他方式來得精準。 月繳型或躉繳型 通常儲蓄保單會是以月繳的形式,很像是每個月存一小筆錢,收入穩定且自制力較好的人可以選擇投資這類保單,但在挑選上金額最好低於月收入的百分之三十,這個數字能夠在較無負擔的情形下大大成為你存錢的一大助力。 而若是收入不穩定的,或者是容易受到誘惑亂買東西的人,建議存有一筆錢後一次投入躉繳型保單,因為月繳型保單若是中途解約是有可能面臨違約金、甚至是拿不回已繳金額的情況。選擇一次付清的保單,就不會有無法準時繳納保費的問題,也能夠享有利率回饋、保單附約保障等等的優勢,比放在銀行來得優勢許多。 挑選保單的重點就整理在這邊啦!各位在選擇上真的要憑藉自己的意志,挑選適合自己情形的保單,千萬不要被話術、人情壓力,或保單即將停賣這類型理由就傻傻地買下去了,這樣不只繳得痛苦,也未必是自己想要的。
2022最安心投資|投資儲蓄型保單是什麼?推薦怎麼買?
儲蓄型保單這個名詞相對大家應該沒那麼陌生吧,在大學時期或剛出社會時,不少人應該都或多或少聽身邊的人提過,那究竟儲蓄型保單該怎麼安心投資呢?投資儲蓄型保單的秘訣這篇一次報乎你聽! 投資儲蓄型保單是什麼? 儲蓄型保單顧名思義,是幫你「儲蓄」的一種保單。 這類保單通常會開出比銀行定存高的利率,且不但風險低,還不用自己花時間理財,不少保單更有壽險或失能意外險等附約,一張保單兼顧各種功能,因此吸引不少年輕人購買。 而由於每個月需定時繳納保費,強迫儲蓄的概念也成為不少年輕人在面對誘惑的一大阻力,而這也代表儲蓄險的資金流動性較差,不像銀行可以隨時將錢取出,但對未來資金規劃(買房、結婚、退休金等)也有不小的幫助。 儲蓄型保單推薦怎麼買? 那現在的儲蓄險產品百百種,如何購買才會沒有負擔又能存到錢呢? 如果你是剛出社會的人,在購買產品時建議: 月繳金額不超過薪水30% 由於事業還在發展,且剛畢業時不少消費習慣都還沒定型,許多人也還在調適生活步調的階段,投入過多資金有可能造成風險。 根據631存錢法則,將收入分為60%日常花費、30%投資理財、10%風險規避(預備金),這樣的比例在投資上比較不會造成負擔,也能夠確實存到錢。 當業務在推銷產品時,通常會針對個案有不同的保額可以做調整,可以在薪水30%內的範圍請他開不同的建議書,再由其中選擇自己適合的做投資。 如果是手中已存有一筆資金,可以: 選擇躉繳型保單入手 前文有提過,儲蓄型保單的資金流動性較差,若已有閒置資金,拿去投資躉繳型的保單就不用每個月都繳費,只要期滿領出就好,而每月收入的部分就可以拿來做其他投資,或是作為預備金使用,負擔會比較輕。 如果是想要兼顧儲蓄和保障的人,建議: 選擇保障導向的保單購買 這類型的保單,在壽險與失能意外險的理賠上會較為完善,且理賠金額也比儲蓄導向的高。但這類型保單通常利率會比較差一些,也有可能賺不到多少錢,頂多拿來儲蓄,所以在挑選上建議搭配其他產品,保障導向的可以作為輔助購入。 最後在挑選時,別忘記: 確認IRR(年化報酬率) 儲蓄型保單在銷售上,常常會拿「宣告利率」及「預訂利率」來作為亮點推銷,但其實這兩個都並非我們可以實際領回的數字。 宣告利率為年度或季度保險公司宣告給利率變動性保戶的利率,但每個週期的實際情況卻不會相同;而預訂利率則是出現在固定利率型的保單,但通常是未扣除保單成本(人士、營業等費用)的情況,扣除之後有可能不如自己所期望的那麼高。 所以在購買時,要學會計算年化報酬率,關於保單利率的詳細講解可以到這篇文觀看,只有了解年化報酬率,才能確認自己真正能拿多少。 最後提醒各位,不要盲目跟從他人購買,也不要輕易地被保險業務員話術,畢竟他們要賣出去才有錢賺,而產品實際上是不是適合你的就不一定了。 多方比較各家產品 能夠在挑選上有更多心得,也可以大概了解市場行情及基本該要有什麼保障。朋友推薦也別為了做人情就簽下去了,選擇適合自己的產品,也才能在投資上走得更遠。
你的投資型保單,買對了嗎?一定要知道的銷售話術與風險
投資型保單百百種,台幣外幣的也都有不少人在推薦,甚至是身邊朋友也有可能推薦你購買。而保險業務員通常會用什麼方式推銷,你該要了解的隱藏風險又有哪些呢?今天就帶你一次解惑,跟著看下去就對了! 銷售話術 1、保證能拿回本金 不是說投資型保單一定會虧錢,而是如果在剛投保的前幾年解約,基本上不用想拿回本金,如果是銀行定存頂多少拿一點利息,結果論差非常多!這類型保單的違約金是逐年遞減的,所以若是收入不穩定,或是沒有預備金、在短期內有資金需求的人,都不宜購買這類型產品。 2、利率高定存非常多 投資型保單在銷售上常會用「預訂利率高於2%」或是「期滿後複利增值,比存在銀行還賺」等等說法,但是預訂利率不等同於實際利率,需扣除保費成本,而期滿增值複利的部分,與未期滿時的利率一起經由計算年化報酬率後,有時會發現甚至比銀行定存不划算,而且資金甚至不能自由運用,在購買前真的要三思。 3、無風險穩賺不賠 沒有一種投資方式是無風險的,頂多選擇低風險的方式投資,而投資型保單除了上述拿不回本金的風險外,其實還隱藏著一些平常看不到、也沒有人會告訴你的風險,所以不要被這類型話術給帶進去了,其餘風險我們下文會一一詳細講解。 投資型保單風險 1、匯差風險 若是購買外幣保單,要注意匯兌的利率問題,因為在購買和領回都是以該幣種計算。以美金為例,若是在美金增值時購入美元保單,而在前陣子美金大跌時期滿領回,就有可能虧錢。 2、通膨風險 近十年台灣的平均通膨率約為0.96%,2021年更高達1.98%,這意指將資金投入投資型保單,有可能20年後期滿領回的金額,購買力不如20年前來得好,如果有可能面對這樣的情況,不知你是否還願意投資? 3、資金流動受限 如果將錢放在銀行定存,中途解約損失的頂多是一點利息,在面對緊急需求時還是可以活用,但投資型保單雖然可以利用保單貸款來運用資金,但也會有利息的問題,而且貸款金額通常都低於已繳保費,其實不太方便。 4、中途解約風險 中途解約有可能會有違約金產生,也許有些保單可以辦理減額繳清,但減額繳清後金額是否還划算?而且不是每張保單隨時都能辦理減額繳清,通常會需要保戶已經繳納到該保單的最低保額才行,也就是會需要繳個幾年後才能夠辦理,但意外總是來得猝不及防,沒有人知道什麼時候會需要緊急用錢。 5、不一定能賺到錢 投資的金額有可能會被前文所提匯兌或通膨等吃掉,而其實還有一些產品標榜高保障,這些保單常常年化報酬率算下來根本不划算,因為保費都拿去投入在「保障」上了,那還不如直接購買壽險或意外險更為直覺,也可能條約更為完整。 其實這類型保單雖然分析起來很不划算,但對於不想動腦投資的人也不失為一個選擇,計算年化報酬率高於定存利率,而自己又有閒置資金的人,也可以試著投入看看。 希望這篇文章有讓你更了解投資型保單,無論是何種投資,選擇適合自己的產品,不被其他人牽著鼻子走,才是最重要的。 而什麼樣的人適合購買投資型保單呢?這篇文章也許可以解開你的疑惑。
你是適合買儲蓄險的人嗎?站在保戶的立場老實說
儲蓄險顧名思義兼具了「保險」與「儲蓄」功能,是台灣人最喜歡購買的保險種類之一,因為儲蓄險不僅可以培養存錢習慣,又能在期滿後獲得額外的收益,可說是最簡單直白的一種無痛理財方式。 但是你知道嗎?儲蓄險的槓桿效益並不強,也就是在約定期滿後獲得的金額並不如其他類型的保險多,所以如果有更適合的理財產品時,通常會建議保戶選擇其他種類,如此一來才能將資金發揮得最有效益。 如果你想購入儲蓄險,不妨先詳細了解它的特點以及自己的期望和條件,再好好評估適不適合購買儲蓄險喔! 儲蓄險是什麼? 所指的就是「儲蓄型保險」,也就是著重在儲蓄效果,但保險作用相對較低的保單,而且因為法規並沒有嚴格規範儲蓄險的定義,所以只要符合儲蓄以及保險的概念就可以稱作為儲蓄險,像是年金險、終身壽險、養老險都是儲蓄險的一種。 目前在台灣最常見的儲蓄險繳費年期為6年期,如果在期內解約會大幅侵蝕能夠取回的本金,但若是沒有中途解約,期滿後可以不解約、持續領息,因此很適合理財新手養成儲蓄的習慣。 誰適合儲蓄險? 看完儲蓄險的介紹後,你是否覺得跟定存很像呢?像是兩者都屬於非常保本型的投資理財方式,不過儲蓄險的利率通常還是高一點,而且繳稅時還享有儲蓄特別扣除額27萬元,如未超過就不用繳納,亦不列入綜所稅利息所得。 綜合以上的特點,適合儲蓄險的人為以下4種類型: 想養成儲蓄習慣的人: 像是年輕的小資上班族常有守不住錢的困擾,雖然想有效利用薪水投資理財,卻往往不小心就花光了,而儲蓄險有個「沒繳滿,錢就會變少」的特性,加上中途解約非常蝕本,因此十分適合沒有儲蓄習慣但現在想要強迫自己存錢的人。 保守且不喜歡風險的人: 比起其他投資理財商品都含有一定風險,儲蓄險的風險只有在於如果繳費過程中急需資金周轉而提前解約外,可說是幾乎沒有,而這唯一的風險甚至還在自己可以掌握的可控範圍中。 想要節稅或有資產傳承需求的人: 如先前提到的,在綜所稅利息所得中有儲蓄特別扣除額27萬,沒有超過就不需繳稅,除此之外,因為身故保險金不列入遺產之中,所以當你累積的資產已經遠超過免稅額與扣除額,就可以利用儲蓄險來進行合理、合法的避稅。 有多餘閒置資金或要長期存錢的人: 如果不將閒置資金做好規劃,僅僅是放在戶頭裡就會隨著通膨而價值減少,不如就將這些錢投入儲蓄險中,風險既低又可以獲得比定存更多的收益,不失為輕鬆理財的好方法。 另外,有許多家長會在小孩還小時幫他購買一份儲蓄險,等小孩長大後作為教育基金等等,雖然儲蓄險短期報酬率不高,但長期的報酬率還不錯呢。 在了解什麼樣的人適合投保儲蓄險之後,想必你心裡也有點頭緒,不過並不是儲蓄險好其他商品就不好,而是每個人都有適合自己的方式,最重要的是,要清楚自己目前手頭上是否留有可以隨時調度的資金,以及面臨解約是否能夠承受虧蝕本金的風險(當然能不解約就不解約是最好的),並且多認識、比較各種理財金融商品後,你一定可以找到最適合自己工具,為自己做出最好的規劃。
美元儲蓄險推薦!理財達人教你3招評估利率
儲蓄型保單市面上百百種,究竟該如何選到適合自己的產品呢?今天就帶來儲蓄險推薦,讓你在挑選上從此不犯選擇困難症。 儲蓄險推薦 購買儲蓄險需要注意的事情首先要注意的是利率問題。 通常保險公司在固定利率型的保單都會開出很漂亮的預訂利率吸引消費者購買,但預訂利率通常不會包含保單成本,因此實際上的IRR報酬可能會不如消費者所預期。 IRR公式: 年化報酬率=(1+累積報酬率)^(1/年數) - 1 正確計算IRR可以讓保單上的資訊清楚許多,推薦想要投資的人,盡量選擇IRR高的產品,而不是靠預訂利率來判斷。 儲蓄導向或保障導向 儲蓄險未必是能賺錢的,這個概念其實很多人不知道,有些儲蓄險利率換算出來其實不高,甚至在通膨下會變得很不划算。 那購買儲蓄險的目的就很重要了,先搞清楚自身的需求是以儲蓄為主,還是求保障,才能夠選到最適合的產品。 通常儲蓄導向的保單提供的保障會較少,但投資複利相對較佳,甚至有可能出現實繳保費高於基本保額的情形。但在2020年金管會推行的「最低死亡保證門檻」,替儲蓄導向的產品提高不少保障。 最低死亡保障門檻,指被保險人在不同年齡身故時,理賠金額需符合「死亡保障對應保單現金價值的最低比率」。30歲以下不得低於保額190%,31~40歲不得低於160%,41~50歲為140%,51~60歲為120%,61~70歲為110%,71~90歲為102%,91歲以上則為100%。 而保障導向的商品,在身故金額上的理賠相對高,若是被保人不幸在保險的前幾年離世,理賠金是有可能高於累計繳納保費的。 但是高保障的保單在「預訂附加費用率」相對更高,可以想成提高保障也就跟著提高的成本。儲蓄導向的附加費用率大概落在4.7~8.7%,而保障導向的則落在10.88%~17.15%。 預訂附加費用率也就是前述的保單成本。也就是預訂利率需扣除的部分,包含人事成本、營運成本、銷售成本等。附加費用率越高,則代表保費中實際用來繳納保額的比率就越低。 匯差風險 購買外幣保單的最大隱憂就是匯差風險,因為期滿領回的保險金是以當初購買的外幣發放,美元的升值貶值在當中就佔了很大的一個變數。 意指我們在投資美元儲蓄險時應該先觀察外幣的漲跌走勢,否則IRR再高,兌回台幣不划算的話也沒有用。也建議投資人,若在期滿時發現該時匯率不划算,也可以選擇先不領回,等到匯率好的時候再領回,也能多少放著多升一點利息。 即便上述方法可以幫助大家在投資上能有比較好的判斷,但其實在未評估自身狀況下投資儲蓄險還有可能面臨無法繳納保費的風險,所以運用閒置資金投資較為保險,若無閒置資金單純想儲蓄的,也可以尋找較低解約金的保單,以將有可能的損失降到最低。 還有,不要盲目地因為某張保單即將停賣就跟著購買,衝動下有可能影響判斷,各家儲蓄險常常在推陳出新,每一代更迭出的商品也只會更吸引人,所以投資不急於一時,擁有良好的心態及判讀能力更加重要。 在這邊也希望大家能夠選擇到最適合自己的保單~
張大偉:符合這些標準,你就可以買投資保單!
購買投資保單有何門檻及條件?專家帶你了解什麼樣的人適合購買! 怎樣的人適合購買? 1、想強迫儲蓄的人 若是想存錢卻在儲蓄上沒有定力,那這類型保單很適合你。 由於受到合約約束,有可能損失違約金的風險,大多數人通常會努力繳納至期滿,而期滿後也可選擇領回及不領回。不領回通常可以再放著繼續升息,等到真的需要運用到這筆資金時再領回,相對來說會比放在銀行隨時想花錢就能領來得更有約束力。 2、有閒置資金的人 利用閒置資金投資保單,利率至少比領銀行的利息來得好,銀行活存的利率通常不超過1%,數位帳戶活存大約也都在1.5%上下,而且大部分銀行利率都有最高限額,超過就無法計算利率。 與其將資金長時間置於銀行內,不如拿來投資保單,沒損失也能獲得更高利率,何樂而不為? 3、想存定存的人 若有規劃想要轉定存的人,投資保單是你的另一個選擇。 這類型保單很多都跟定存一樣,有多種繳費方案可供選擇,由於定存利率也大多落在1~1.5%左右,而投資保單的年化報酬率普遍都在2%上下,不少保單的宣告利率(該月或該年度的實際利率)甚至高於3%。 一樣沒什麼風險,也一樣每月繳納固定金額,當然要選擇相對高報酬的方式。 4、想投資不想冒風險的人 害怕自己在投資上失利,或是沒辦法長時間進行操作的人,可以選擇投資保單,等於是將自身的資金交由保險公司替自己投資,投資所得扣掉保單成本後再由消費者領回,基本上不會出現報酬低於投資金額的情況。 5、想投資又想有保障的人 投資型保單的內容通常不只有期滿金的規劃,也會有身故及意外失能的保障,若是選擇保障導向的保單,雖然保費成本相對更高,但卻比定存或其他投資管道多了一層保障,不只在投資,也在替自己保險的概念。 6、規劃退休金 通常期滿後,投資型保單會能夠選擇何時領回,也能夠分次領回。 害怕存不到退休金的朋友也可以選擇這類商品,門檻不高且分期繳納,退休後這筆資金再由保險公司分次給付,至少能夠安心退休,不用擔心沒工作卻沒錢領的窘境。 投資保單該注意的事 1、需準時繳納保費 跟第一點的強迫儲蓄有關聯,但這項同時也是缺點之一,若中途無法維持繳費,除了辦理減額繳清外,若已繳金額未達減額繳清的門檻,可能拿回的錢會比繳出去的錢還要少,所以評估自身狀況是很重要的一環。 2、投資外幣保單會有匯差風險 若是有想購買外幣商品的朋友,記得要先好好觀察,因為購買與領回都是由保單規定的幣值來計算,若是領回時該幣匯兌情形不理想,也是有可能會有損失的,所以該做的功課還是得做。 3、不跟著盲從購買 保單雖然過一陣子就會停賣,但這也不是什麼限定商品,錯過一個還會有下一個,而且有可能會更好~ 千萬不可被即將停賣等話術給騙了,好好確認主附約內容,選擇適合自己的商品,方為上策。 你是以上哪種人呢?又或者都不是呢? 其實無論是何種保單,選擇與自身需求相符的才是對自己最有用的,否則都是白搭。 而在購買任何投資保單前,也不要忘記先計算好利率,多方比較再來下結論,否則簽完後才發現其他更適合自己的保單就很難受了。
投資型保單怎麼買?理財總監給了5大建議
投資型保單對於剛開始進行投資理財的新手,以及預算有限的小資族來說是個相對好入手的投資工具,因為它不僅穩定、低風險又同時具有保障的功能,讓投保人可以安穩地儲蓄財產,同時也能與時俱進地佈局投資,主動積極地增加自己擁有的資產,讓提早退休不再只是夢想。 除此之外,投資型保單的種類及費用結構也有多種型態,可以依照自己的需求挑選,但究竟什麼人適合怎麼樣的類型,你是否也感到困惑、摸不著頭緒呢?看到這篇文章的你實在太幸運了!因為理財總監今天就要來大方分享、不藏私地告訴你投資型保單到底該怎麼買! 建議1:充分了解自己的需求! 目前市面上販售的投資型保單可以分為「投資型壽險」以及「投資型年金險」兩大類,前者可以提供身故的保障,後者則打造未來穩定的現金流收入,端看投保人的期望是把愛留給家人,保障心愛的人生活無虞,或是創造資產的增長而選擇要投保的類型。 不過要留意的是,因為隨著投保人的年紀漸長,危險保費(指保險精算的標準)愈高,甚至會呈倍數成長。 建議2:認識投資標的與風險! 投資型保單的標的為金融債券、共同基金、公司債與結構型商品等,而此部分可能造成的虧損、流動性等多項風險都是由保戶自身來全部承擔,且如為外幣商品還可能面臨匯率的風險。 因此欲購買投資型保單的人應選擇自身能夠理解,具有相當程度知識的投資標的,以盡量控制風險,避免出現糊里糊塗、搞不清為何自己蒙受虧損的情況發生。此外,保險公司每年可能都會提供變動投資標的免手續費優惠,但還是建議如果選定了投資標的就不要隨意更動。 建議3:如果難以選擇投資標的,可以選擇類全委保單,讓投資專家代為操盤! 類全委保單為投資型保單的一種,因為並非是所有保戶都懂得如何投資,於是由保險公司委託投信代為投資的操作,但在選擇此種類型保單前記得先確認過去績效是否良好、會收取什麼以及多少相關費用,還有提解(每月撥回給保戶的錢)率和方式。 建議4:喜歡回饋感的人可以選擇有配息的商品,但要注意是否吃到本金! 不否認有許多人喜歡可以收到定期配息或收益的商品,畢竟比起長遠看不到盡頭的合約到期日,能夠馬上拿到的收益更能讓人感受到實際感,而市場上也因此有很多相關的商品,但該部分的配息或收益分配可能來自於本金,所以在購買前應問或看清楚該商品的警語揭露,以免無形中蒙受損失。 建議5:還可以添加附保,讓保障更全面! 如果在購買了投資型保單後發現自己還有其他醫療保險的需求,等等!先別急!因為除了本身的壽險主約,投資型保單也能再附加意外及醫療附約,讓被保險人可以用便宜的保費增加原本不足的醫療保障缺口。 但要注意的是,如果後來解除了投資型保單,依照主約消失附約也隨之消亡的慣例,附約的保障恐怕也會跟著解除,千萬記得三思而行。 最後理財總監也再三提醒,投資型保險雖具有投資的性質,但本質上仍為保險商品,購買前要好好地審視自己的條件以及需求,不衝動地買入不適合、不需要的商品,也不要看到預期投資報酬率就被迷惑而忽略了潛在的虧損風險喔!